
在科技浪潮奔涌的当下,人机交互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。随着国家及各省市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,交互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,一个充满想象的人机交互新时代正徐徐拉开帷幕。为了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这一前沿领域的魅力,艺术科技产业学院特邀清华大学
Jeung Jihong(정지홍)教授与刘明慧老师莅临,将通过一场充满见解的分享,带大家解锁人机交互技术的无限潜力 。

讲座伊始,郑教授以「人机交互中的面部接口(Artificial Face)」为核心,结合前沿研究经历展开分享。他带领大家回溯人机交互演进历程,揭示交互的本质在于「连接人与机器」。现场展示交互设备进化图谱,从早期台式电脑到如今的智能手表,每一次迭代都印证着技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。作为计算机与贴身设备研究领域的专家,郑教授向同学们抛出关键命题:「交互设备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?」并以清华大学教师食堂午餐为惊喜奖励。这一互动瞬间点燃全场 —— 同学们从设备微型化、穿戴便携性聊到智能拟人化、情感交互力,充满创想的答案接连涌现,让学术探讨在思维碰撞中迸发活力,现场气氛热烈非凡。

讲座中,郑教授从生物学维度切入,对比人类与动物面部肌肉结构差异,揭示人类独有的表情表达能力 —— 因用火烹饪弱化咀嚼肌、社会化需求进化出复杂表情系统,为交互设计埋下天然伏笔。他提出「面部交互」理念,以三星手势拍照功能、表情识别技术及博物馆多模态交互系统为例,展现技术如何将生物特性转化为落地应用。这些前沿案例为同学们解锁交互设计新路径,不少听众表示,教授的讲解为专业学习注入跨界灵感,打开人机交互创新的全新视野。

在未来人机交互的演进蓝图中,"从设备交互到面部即接口" 的趋势正加速落地。郑教授指出,从智能手表到 AR 眼镜,交互设备正从 "手持工具" 向 "人体延伸" 进化 —— 未来的交互将深度依赖面部微表情、眼动轨迹等生物信号,让沟通摆脱物理介质束缚,实现更自然的人机连接。他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,呼吁同学们打破专业壁垒,将艺术创意与科技逻辑有机结合。正如 AI 能将声音转化为面部图像,这种跨界思维正催生无数创新可能:当绘画笔触遇见算法,当设计美学碰撞传感器技术,便能为医疗、养老等领域创造更有温度的解决方案,让技术真正成为服务人类的力量。

讲座最后,郑教授鼓励同学们打破专业限制,以 “Just do it” 的态度投身交互创新。随后,师生们一起合影留念。这场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思考,郑教授传递的创新理念,将激励艺术科技产业学院的学生们积极探索人机交互领域,在交叉学科的学习中不断前进。
编辑/王雨格
审核/王雨格、郭剑、刘斯旸
浏览量:21